在我15年的证券从业经历中,我问过无数中小投资者。你们想过没有,自己为什么总是被收割,受伤的总是自己。有的中小投资者说技术不好,有的称消息不对称,有的痛斥市场制度不完善等等,极少有人从自身的角度思考。
说到投资者自身因素,已有很多大佬讲过心态、情绪问题,本文就不画蛇添足,咱们换个角度来聊聊这个问题。我认为中小投资者的悲剧主要是总想去把握自己不能把握的市场因子,同时在买卖标的时思考其买入合理性的因果倒置,以及由此导致的固执已见。
控制你能控制的市场因子十五年来,我见过无数的大V和牛散,一批批老韭菜黄了,新一茬一茬的嫩绿的韭菜在市场逐渐成长。经历过五朵金花行情,也在股改的浪潮中小有收获。从蜡烛图到行为金融学,从价值投资到成长股投资。始终在既定的认识和前辈的经验中摇摆。经济史,投资本就是一集一集的骗人的泡沫剧,只是中小投资者情不自禁将自己桎梏在导演设定的情节里,于是悲剧也就日复一日上演。剧情的发展是导演既定的,投资者需要做的就是不要被导演牵着鼻子走,就不会被剧中的悲欢离合黯然神伤了。
上交所
1、股市中主观和客观
股市就如同一部泡沫剧。这就给我们提出了一个新的问题,主角是谁?配角是谁?我大致归纳了下,股市这个金融生态链中,大的分类有两类角色,一类是和投资者,对,我说的就是投资者自己有关的,我定义为主观,主体。另一类就是投资者之外的一切,我定义为客体,是投资者不能控制的,只能跟之,随之,应之。
具体而言,主观的就是投资者能控制的,投资者自己的主动思考能力,投资者的操作与否,投资者止损止盈利与否,以及用于战斗的资金等。客观就很多了,上市公司,管理层,新闻媒体,屁股决定脑袋的新财富分析师等。
2、控制自己的主观,顺应客观
很明显,主观是投资者自己能掌控的,客观是投资者不能把控的,我们需要做的就是尽可能将自己能把控端做到更好,而不应该去抱怨客观、猜测客观。太多投资者来到这个市场,连这个基本的道理都不懂。
盲目跟风
投资者千方百计打听消息,一厢情愿买入坐等涨停,自以为是主力明天会炒作某某热点等等。发现没有?投资者一直在其不能控制的因素中努力,当然这就是白努力,瞎忙活。反之,投资者能控制的自己的手,自己的仓位,自己的情绪反而不去控制,总是幻想反弹点我止损,我决不能让账户有现金,我赚这点可怜的利润落袋为安,不要让利润溜走。
为什么会有那么多的内幕交易?为什么一代传说徐翔锒铛入狱,因为它读懂了这个市场,他知道哪些是他不能把控的东西,于是就用一些非正常手段去把控,的确也把握住了,但是...........。
总结:换言之,中小投资者在整个投资的过程中,不清楚自己的努力方向,也不思考这个方向,更多的是盲目跟风。
3、投资者进入市场的启蒙思想是错误的
其实,这也不能怪投资者,金融发展史上也没有这种说法。而且,大多数投资者进入市场就是技术,内幕这些玩意。可以毫不夸张的说,目前投资界很多观点都是错的,或者说是不严谨的,虽溯源说的很直接,甚至武断,但是稍微想想,这就是事实。
所以:中小投资者首要是弄清楚自己努力的方向,只有方向对了,努力才有效果,否则白头到老还是亏损,还是被收割。
买入标的因果倒置1、不是因为股票优质才买入,而是因为买入才认为股票优质
大多数中小投资者买入股票的信息来源基本集中在朋友、券商投顾、泛滥的互联网资讯这几个渠道。几乎没有中小投资者能够静下来自己分析、自己独立思考筛选股票。在买入时或被某个高大上的概念所鼓舞,或因该投顾是明星投顾,亦或因为所谓的庄家内幕,总之促使其作出买入决策的因素都不是投资者自己能把控、能理解思考。
抱着乐观的态度,大脑里充斥着股票上涨后带来的喜悦和幻想,但结果适得其反,股票逆预期下跌。这时中小投资者不会去考虑股票是否出现了质的变化,而是天天给自己做心灵按摩,疯狂浏览股吧,疯狂的想听到别人谈及自己的股票,最好对自己的股票表达乐观的看法。给自己找各种理由,股票被错杀,明年业绩翻倍,下个月可能有大订单,甚至什么MACD金叉。总之,不会去考虑止损,不会去想是不是股票基本面出了问题 。
总结:中小投资者无脑买入股票,只要买入,该股票就应该是优秀的,简言之,就是股票因为投资者的买入从而在投资者大脑中留下了美好的形象,而实际上股票已经垃圾的不能再垃圾了。
全通教育
2、一个故事
2014年,在我做阳光私募管理时,一个客户在300多元的位置买入了全通教育。我告诉他,300多元的全通教育估值太高了,且市场上超过茅台股价的个股最后都死得很惨。结果该客户反应之激烈超出了正常范围,和我在成都某一茶楼争论了一下午。他给我举例,比如成都有多少中小学,有多大比例使用,带来多少人头,人均消费多少,公司的利润会是多少,特别的专业,我都佩服他的了解,而那时全通教育做头部的特征已经相当明显了,当然结局很糟糕。
固执己见,走上不归路由于投资不清楚自己努力的方向,导致买入的买入股票和股票优质与否逻辑颠倒,从而会形成固执己见,一条路走到黑,最后酿成巨亏。
人的思维都是有惯性的,股票越是下跌,投资者越是去寻找理由,而市场从来就不吝啬这些理由,只要投资者去寻找、挖掘,一定能找出无数理由来支撑股价上涨。这样形成了一个负反馈,投资者越陷越深,最后直到绝望断臂求生,诅天咒地再也不进入股市。
2007年,我还在券商做投资顾问,营业部一客户在78元买入云南铜业,在2004股改开启的牛市中,资源类和地产是最耀眼的明星。他就固执已见的认为铜会一直供不应求,会一直涨,逻辑很是简单,中国基础设施建设还有很长周期,股票涨到96元也没有卖。而云南铜业在96元之后一直到现在都处于下跌中,问题的关键是2008年底现货市场紫铜的价格已从6万多元一吨下跌到了5万元一吨,但他选择视而不见,这就是典型的固执己见。
总结:在溯源看来,很多投资心理学方面的文章和书籍都一直在讲投资者要提高、锤炼自己的心理、情绪,但是几乎都没有涉及到原因,换言之这些鸡汤并不能解决根本问题。如果投资分清了自己努力的方向,知道自己该在主观方面更加努力,客观上只能去适应,投资者也就不会常识性的因果倒置,从而更不会固执已见,不撞南墙不回头,那么也就不会出现巨亏,也就不会总是被收割。